功課寫不完的慢郎中
(國語日報家庭版98年11月18日)
文/王秀園(腦神經訓練師)
以前晚上六七點這個時段,爸爸總是癱坐在電視機前,收看晚間新聞紓解壓力;媽媽則在廚房裡依照食譜,調理晚餐菜色。但自從小荳荳躍升為小一新鮮人之後,家中優閒自在的氛圍悄悄變質。
剛開學,媽媽要求小荳荳每天回家先把功課做完,接著要看電視、讀故事或玩玩具,任他選擇,以為這是皆大歡喜又民主的雙贏作風。但是分針已老老實實在鐘面跑了一圈,小荳荳的作業依舊原地踏步。
於是媽媽又聽從專家的話,讓小荳荳在回家前,先在公園玩個盡興,回到家,洗了澡,吃了點心,再來面對回家功課。結果小荳荳寫作業的速度還是不動如山。
最後,媽媽只好緊迫釘人。每天花費兩到四個鐘頭陪讀,終於辛苦完成別人只需二十分鐘就可以輕鬆完成的功課。
做功課 拖拖拉拉的原因
●缺乏學習技巧
有些孩子進入學校能很快摸索出一套學習策略;有些孩子則需要特別拉一把才能開竅,知道如何搜尋、整理資料,明瞭學習的重點在哪裡;如果只是渾渾噩噩的跟著同學上學、放學,那麼寫功課拖拖拉拉的原因,可能是不知如何動筆。
當然,也有少數孩子因為在一旁陪讀的爸媽耐不住性子,於是三兩下幫孩子把資料搜集齊全,整理歸檔完畢,迅速將數學演算搞定,結果養成孩子依賴的壞習慣。
●學習風格
偏重左腦學習型的孩子,對背誦、反覆抄寫的功課雖然不喜歡,但會勉為其難的完成;對於偏重右腦或左右腦並用型的孩子而言,對已融會貫通的知識卻還須反覆抄寫,是他們學習的罩門。如果過度強迫,往往因反感而產生排斥,做功課採取消極抵制,或是只挑選有興趣的科目用心學習,不感興趣的科目就任它「自生自滅」。
●作業分量 超越負荷
如果每位科任老師都出一點功課,匯集起來可能就超出孩子的負荷;有些孩子會盡力完成,有些孩子覺得是不可能的任務,於是棄守這條學習和寫功課之路。
●缺乏良好學習環境
有些家長可能疏忽,或是有難以克服的因素,而讓孩子處在吵雜、混亂等不適合學習的環境,導致孩子情緒波動,注意力無法集中,寫功課思緒飄盪,無法順利完成。
●學習障礙
經過了幾百萬年的進化過程,人類的腦終於有了語言中心,不管任何種族、膚色的嬰兒,只要給予適當刺激,都能說出環境裡所接觸的語言;文字閱讀、書寫及數字演算,卻需要經由後天學習。然而有些孩子天生就有閱讀、計算、無法辨識字音等障礙,使他們做功課舉步維艱,停頓不前。
處置之道
●打造良好學習環境
每個人偏愛的學習環境不盡相同,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,儘可能依孩子的需求,打造適合他的學習環境。
●教導學習的技巧
學習技巧和策略不是天生具備的能力,但可以藉由後天教導、訓練慢慢養成。有些孩子做功課拖拖拉拉,是不知如何規畫時間,大人可能需要教他如何做好時間規畫和分配。有些孩子看到一大堆功課就會全盤放棄。師長可以教導如何把龐大的功課分成容易完成的小單位,慢慢完成。
對不感興趣的功課採取抗拒態度的孩子,可以讓他把喜歡和不喜歡的功課穿插進行,交互完成。不要在孩子一開始做功課時,就強迫他先完成他最不在行、最不感興趣的功課,這樣反而會澆熄所有的學習熱情。
●培養獨力學習習慣
臺灣的父母不僅擔負書僮伴讀,孩子做完功課還要幫忙檢查訂正,讓孩子以為寫功課是父母的工作,養成依賴的心理,寫功課的品質潦草而不經心。
父母可以依據功課內容,給予一些檢查課業的提醒或原則,讓孩子養成獨力學習的習慣。
●體會學習樂趣
絕大多數人在課業的學習,往往是跟隨父母、師長的引導,只知道這是長輩期待且必須完成的事,至於為什麼要學習,如何從學習中得到樂趣,卻很少去思考。難怪大多數人(不論大人或孩子)都將學習當成苦差事,連帶也排斥學習過程中必需完成的作業。
請父母和老師先捐棄以分數定江山的觀念,花點時間讓孩子體會一下學習新知識、新事物的樂趣,當他清楚知道自己為何而學時,學習動力自然慢慢滋生,完成課業的態度也會慢慢改善。
●克服學習障礙
有些孩子寫功課拖拖拉拉,可能是握筆姿勢不良,容易造成書寫疲累;有些可能是注意力無法專注;有些則是把字形相似、語音相近的字張冠李戴;剛背過的字換個位置,又變得全然陌生;或是對加減乘除的符號、規則老是搞不清楚。
這類型的孩子必須尋求專業人員協助,運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和策略,才能克服學習上的困擾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