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拚命逼孩子補習、學才藝、熬夜念書,對孩子好嗎?最新的腦科學研究發現,引導孩子主動學習才有效果,白天把孩子腦袋塞太滿,晚上又熬夜,學習效果會很差,反而得不償失。
由國科會與聯合報、公共電視、科學人雜誌、中廣公司、News98合辦、中央大學理學院科學教育中心承辦的「2006展望演講春季系列-觀察與認知:心靈‧生物‧地球‧宇宙」,第二場由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主講「教養的迷思——腦、認知與教育」,不但座無虛席,連走道都站滿聽眾。
讓孩子多接觸 可別過頭
洪蘭指出,小孩在母親肚子裡,每分鐘長25萬個神經細胞,出生時,大腦裡有1兆個神經細胞;出生後大腦會修剪神經細胞,沒跟其他神經細胞連結的,就會被修剪掉,常用的神經連結變得比較粗,這種「長神經連結」的過程,與後天經驗有關。
要使神經緊密連結,就要讓孩子多接觸各種事物,洪蘭表示,和同年齡玩伴一起遊戲,是最好的學習方式,因為什麼都可以玩,可發展想像力;而且會培養人際關係與領袖魅力。
可是「多接觸」也不能做過頭,洪蘭說,有個媽媽嚴格規定孩子玩這個遊戲幾分鐘,時間到就必須玩不同遊戲,這樣孩子當然不肯;她強調「孩子不能照書養」,要讓孩子快樂,才是對的方式。
有種晶片會不斷給嬰兒放音樂、看走馬燈,一直轉不停,藉以安撫小孩,但孩子聽久了會哭,因為受不了;洪蘭指出,不能讓孩子一直接受東西,要有空白,才能思考,「青春一定要留白」。
引發學習動機 事半功倍
洪蘭表示,孩子學習一定要「主動學習」才有用,有個實驗是讓猴子用手指頭撥動輪盤,就會掉下食物,結果發現猴子大腦中控制手指運動的部位變大;但若是聽到聲音要用指頭按鍵,猴子只是被動表示「我聽到什麼」,而非主動要做,大腦就沒變化。
老鼠實驗也得到類似結果,洪蘭強調,許多孩子上學都是被動,會很痛苦,家長應設法把學習動機引出來,孩子自己會去做很多事,「想學,沒環境都會偷著學;不想學,李遠哲來教化學都沒用」。
睡飽飽精神好 表現也好
睡眠也是學習的重要步驟,洪蘭指出,睡眠時腦中會分泌重要神經傳導物質,包括:生長激素、血清張素、正腎上腺素等,血清張素濃度與記憶有很大關係,生長激素除會讓小孩子長大外,也會修補大人的身體細胞損傷,因此「該睡就要睡」。
洪蘭表示,研究發現睡飽覺醒來後是心智警覺的高峰,若不睡覺,頭懸梁、錐刺股都沒用,因為讀的東西沒進入大腦變成長期記憶;以色列有個實驗是叫士兵分三組背生字,然後一組睡覺、一組睡覺但不准作夢(就是從腦波發現要作夢時就給予刺激)、一組去夜行軍不准睡,結果睡覺那組表現最好,睡覺但不准作夢那組最差,顯示作夢是必要的。
洪蘭說,作夢是把白天發生的事情重新整理,去蕪存菁,有個實驗是在鳥學唱歌時,不准牠作夢,結果鳥一定學不會唱歌;嬰兒有時白天玩太久,晚上睡不好,會哭鬧,也是因為資訊太多,來不及整理。
培養閱讀習慣 知識在握
還有一項對學習非常重要的因素,就是廣泛閱讀,洪蘭指出,要具備背景知識,學習才會輕鬆,像福爾摩斯之所以推理精準,憑藉的是豐厚的背景知識;又如擺一盤下一半的西洋棋,一般人看過排不出來,但西洋棋大師可以,因為有規則可循,也就是有背景知識做後盾。
「說話是本能,閱讀是習慣」,洪蘭表示,孩子聽別人講話,就會跟著講,但沒人教他閱讀,他就是文盲,因為文字發明才5000年,在人類歷史上太短,沒辦法成為基因的一部分;一定要從小培養閱讀習慣,才能打開人類知識的大門。
學習時還要避免干擾,洪蘭指出,學習字形或字音,是先放在「工作記憶」,等到知道意義了,才會放到「長期記憶」;工作記憶只有7±2個位置,所以若剛問到電話號碼要打,有人跟你講話,號碼就忘了,因為被語音擠掉了。因此小孩念書時,不要在旁看電視或聊天。
兩性天生不同 各擅勝場
坊間流傳一些「多用左手,才能開發右腦」的說法,洪蘭說這都是錯的,有個實驗讓猴子動不同手指,找出大腦中控制5根手指的部位;然後將中指截肢,發現原本控制中指的地方,會被控制食指和無名指的地方瓜分掉。這表示大腦會隨著外界而改變,左腦、右腦都會用到,不會成為冗員,不需要多用不習慣的手或眼來開發。
男女生的教養方法也應該不一樣,洪蘭表示,過去以為男生玩汽車、皮球,女生玩洋娃娃是社會制約,然而實驗發現,公猴也是玩汽車、皮球,而母猴也愛玩洋娃娃;另外15歲的女生心情不好會跟別人說,因為控制負面情緒的杏仁核會和語言中心連結起來,男生卻不會跟別人說,往往一個人生悶氣。她說男女天生就不一樣,兩性平等不是去做對方的工作,應該是做自己擅長的工作,但有同樣機會和薪水。
洪蘭:每個孩子都是有用的
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,雖然年過半百,仍熱情洋溢、馬不停蹄地到處演講,向老師、家長宣導正確的教育觀念。
洪蘭從台大法律系畢業後就赴美留學,取得河濱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。她先生是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,兩人個性完全相反,洪蘭嚴謹、準時,曾志朗隨意、隨興;但彼此對教育的理念卻很接近,都主張孩子應廣泛閱讀,建立學習能力,而非重複練習,一味追求考試成績。
洪蘭強調「孩子進入社會時的知識還沒發明」,例如現在最流行的奈米,許多研究奈米的學者在大學念書時,這個名詞根本還沒出現;她說孩子需要的是「寬廣的背景知識」,長大才有學習新知識的能力,背太多只會造就「兩腳書櫃」,反而不會思考。
洪蘭認為家長的觀念一定要改變,就是「每個孩子都是有用的」,現在多元化社會,不一定要功課好才有成就,只要有一技之長,賣紅豆餅也能賺大錢;但孩子一定要能「正確表達自己意思」,所以必須多閱讀,讓自己肚子裡有東西,而且要多參加課外活動,學習生活的能力。
考試方式和老師教學是另一個重要關鍵,洪蘭說,考試引導教學,基測加考作文就是最好的例子,作文是重要表達能力,但之前大家都不好好學;老師則要宏觀,要教學生理解,不能只教公式,這樣學生只會「叫一下才動一下」,脫離教育本意。
洪蘭強調「知識是相通的」,她舉例說,兒子以前讀美國學校,有個老師叫學生把可樂罐剪開,重新設計形狀,要裝一樣多的水,但材料得減少;後來兒子告訴她,圓柱型不會最節省材料,但可節省搬運費,因為不像方形容易碰撞破損,她認為「教學就應像這個樣子」。
由國科會與聯合報、公共電視、科學人雜誌、中廣公司、News98合辦、中央大學理學院科學教育中心承辦的「2006展望演講春季系列-觀察與認知:心靈‧生物‧地球‧宇宙」,第二場由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主講「教養的迷思——腦、認知與教育」,不但座無虛席,連走道都站滿聽眾。
讓孩子多接觸 可別過頭
洪蘭指出,小孩在母親肚子裡,每分鐘長25萬個神經細胞,出生時,大腦裡有1兆個神經細胞;出生後大腦會修剪神經細胞,沒跟其他神經細胞連結的,就會被修剪掉,常用的神經連結變得比較粗,這種「長神經連結」的過程,與後天經驗有關。
要使神經緊密連結,就要讓孩子多接觸各種事物,洪蘭表示,和同年齡玩伴一起遊戲,是最好的學習方式,因為什麼都可以玩,可發展想像力;而且會培養人際關係與領袖魅力。
可是「多接觸」也不能做過頭,洪蘭說,有個媽媽嚴格規定孩子玩這個遊戲幾分鐘,時間到就必須玩不同遊戲,這樣孩子當然不肯;她強調「孩子不能照書養」,要讓孩子快樂,才是對的方式。
有種晶片會不斷給嬰兒放音樂、看走馬燈,一直轉不停,藉以安撫小孩,但孩子聽久了會哭,因為受不了;洪蘭指出,不能讓孩子一直接受東西,要有空白,才能思考,「青春一定要留白」。
引發學習動機 事半功倍
洪蘭表示,孩子學習一定要「主動學習」才有用,有個實驗是讓猴子用手指頭撥動輪盤,就會掉下食物,結果發現猴子大腦中控制手指運動的部位變大;但若是聽到聲音要用指頭按鍵,猴子只是被動表示「我聽到什麼」,而非主動要做,大腦就沒變化。
老鼠實驗也得到類似結果,洪蘭強調,許多孩子上學都是被動,會很痛苦,家長應設法把學習動機引出來,孩子自己會去做很多事,「想學,沒環境都會偷著學;不想學,李遠哲來教化學都沒用」。
睡飽飽精神好 表現也好
睡眠也是學習的重要步驟,洪蘭指出,睡眠時腦中會分泌重要神經傳導物質,包括:生長激素、血清張素、正腎上腺素等,血清張素濃度與記憶有很大關係,生長激素除會讓小孩子長大外,也會修補大人的身體細胞損傷,因此「該睡就要睡」。
洪蘭表示,研究發現睡飽覺醒來後是心智警覺的高峰,若不睡覺,頭懸梁、錐刺股都沒用,因為讀的東西沒進入大腦變成長期記憶;以色列有個實驗是叫士兵分三組背生字,然後一組睡覺、一組睡覺但不准作夢(就是從腦波發現要作夢時就給予刺激)、一組去夜行軍不准睡,結果睡覺那組表現最好,睡覺但不准作夢那組最差,顯示作夢是必要的。
洪蘭說,作夢是把白天發生的事情重新整理,去蕪存菁,有個實驗是在鳥學唱歌時,不准牠作夢,結果鳥一定學不會唱歌;嬰兒有時白天玩太久,晚上睡不好,會哭鬧,也是因為資訊太多,來不及整理。
培養閱讀習慣 知識在握
還有一項對學習非常重要的因素,就是廣泛閱讀,洪蘭指出,要具備背景知識,學習才會輕鬆,像福爾摩斯之所以推理精準,憑藉的是豐厚的背景知識;又如擺一盤下一半的西洋棋,一般人看過排不出來,但西洋棋大師可以,因為有規則可循,也就是有背景知識做後盾。
「說話是本能,閱讀是習慣」,洪蘭表示,孩子聽別人講話,就會跟著講,但沒人教他閱讀,他就是文盲,因為文字發明才5000年,在人類歷史上太短,沒辦法成為基因的一部分;一定要從小培養閱讀習慣,才能打開人類知識的大門。
學習時還要避免干擾,洪蘭指出,學習字形或字音,是先放在「工作記憶」,等到知道意義了,才會放到「長期記憶」;工作記憶只有7±2個位置,所以若剛問到電話號碼要打,有人跟你講話,號碼就忘了,因為被語音擠掉了。因此小孩念書時,不要在旁看電視或聊天。
兩性天生不同 各擅勝場
坊間流傳一些「多用左手,才能開發右腦」的說法,洪蘭說這都是錯的,有個實驗讓猴子動不同手指,找出大腦中控制5根手指的部位;然後將中指截肢,發現原本控制中指的地方,會被控制食指和無名指的地方瓜分掉。這表示大腦會隨著外界而改變,左腦、右腦都會用到,不會成為冗員,不需要多用不習慣的手或眼來開發。
男女生的教養方法也應該不一樣,洪蘭表示,過去以為男生玩汽車、皮球,女生玩洋娃娃是社會制約,然而實驗發現,公猴也是玩汽車、皮球,而母猴也愛玩洋娃娃;另外15歲的女生心情不好會跟別人說,因為控制負面情緒的杏仁核會和語言中心連結起來,男生卻不會跟別人說,往往一個人生悶氣。她說男女天生就不一樣,兩性平等不是去做對方的工作,應該是做自己擅長的工作,但有同樣機會和薪水。
洪蘭:每個孩子都是有用的
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,雖然年過半百,仍熱情洋溢、馬不停蹄地到處演講,向老師、家長宣導正確的教育觀念。
洪蘭從台大法律系畢業後就赴美留學,取得河濱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。她先生是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,兩人個性完全相反,洪蘭嚴謹、準時,曾志朗隨意、隨興;但彼此對教育的理念卻很接近,都主張孩子應廣泛閱讀,建立學習能力,而非重複練習,一味追求考試成績。
洪蘭強調「孩子進入社會時的知識還沒發明」,例如現在最流行的奈米,許多研究奈米的學者在大學念書時,這個名詞根本還沒出現;她說孩子需要的是「寬廣的背景知識」,長大才有學習新知識的能力,背太多只會造就「兩腳書櫃」,反而不會思考。
洪蘭認為家長的觀念一定要改變,就是「每個孩子都是有用的」,現在多元化社會,不一定要功課好才有成就,只要有一技之長,賣紅豆餅也能賺大錢;但孩子一定要能「正確表達自己意思」,所以必須多閱讀,讓自己肚子裡有東西,而且要多參加課外活動,學習生活的能力。
考試方式和老師教學是另一個重要關鍵,洪蘭說,考試引導教學,基測加考作文就是最好的例子,作文是重要表達能力,但之前大家都不好好學;老師則要宏觀,要教學生理解,不能只教公式,這樣學生只會「叫一下才動一下」,脫離教育本意。
洪蘭強調「知識是相通的」,她舉例說,兒子以前讀美國學校,有個老師叫學生把可樂罐剪開,重新設計形狀,要裝一樣多的水,但材料得減少;後來兒子告訴她,圓柱型不會最節省材料,但可節省搬運費,因為不像方形容易碰撞破損,她認為「教學就應像這個樣子」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