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生爸的教養學用孩子的角度養小孩
2008/11/16
【聯合晚報╱寶瓶文化提供】
許多父母為了如何教養小孩,頭痛不已。其實有時最大的問題是出在父母的態度,想要讓孩子開竅之前,恐怕父母得先開竅。
醫生在許多父母的心目中,應是屬一屬二的優秀人才。傳統印象中的醫生家庭,應是用盡心力和一切資源,強力培養出比美父母的優秀小孩。不過這位醫生不一樣,他放下父母的身段,用體會小朋友的心情,來談有關小朋友的教養問題。
1個認知 沒有笨小孩 只是沒開竅
王健宇醫師,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,目前為民生承安聯合診所副院長。育有一子一女,兒子目前國一,女兒是小五。雖然是醫生,但他教養兩個孩子的方式卻和一般醫生很不同,他沒讓孩子讀明星學校,考幾分及第幾名不是他最重視的,他重視的是孩子喜不喜歡學習、有沒有認真學習;他以身作則的陪孩子逛書店、看漫畫書;超過5年的時間,他到兒子的學校當「愛心爸爸」念故事給孩子聽;他會讓孩子學才藝,但前提是因為孩子喜歡,沒有其他目的。
獨特的教養方式其實來自於他的成長背景。他小學功課不好,在小五時因為遇到好老師而開竅,小學畢業還拿到市長獎;國中畢業也拿校長獎,但考高中卻不順利,重考後上建中;大學聯考也在重考後考上醫學院。最特別的是,他從高三開始教家教,時薪最高是1000元,因為他擅長讓學生開竅、讓學生愛上學習,他說:「教他們喜歡念書,是我當家教最大的樂趣。」而不僅僅只是讓學生提高分數或名次往前而已。因為自己求學一波三折,加上教過許多不同類型的學生,他覺得所有的孩子,並不是腦筋不好,只是沒遇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,也就是天底下沒有真正笨的小孩,只是少了讓笨孩子開竅的教育方法。
4個提議 掌握孩子開竅關鍵期
你的孩子不愛念書?你一教孩子功課,親子間就火冒三丈?最大的原因在學習方法不對,孩子沒有開竅。而孩子沒有開竅的關鍵,往往就在父母沒有開竅。王健宇在書中不斷強調,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開竅老師,他提出「4個提醒」,才能掌握孩子開竅關鍵期!
例如, 每晚「引導式」的講床邊故事,既哄孩子睡覺,更培養孩子的記憶力、表達力、人格與品德。又如,以DVD取代第四台,培養孩子思考、邏輯與價值觀。再來就是, 觀察孩子的特質,找到最適合的學習方式。最後是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,學習不為考試與名次,是為自己的興趣與成就感。
3個叮嚀 擁有溫馨的親子關係
王醫師也認為,每個孩子都有他的聰明,因此他向父母提出「3個叮嚀」,只要往這些方向做,就不難擁有甜蜜溫馨的親子關係。首先,他希望為人父母者,別怕孩子輸在起跑點,因為學習是跑馬拉松,不是短距離衝刺。其次,他希望父母能夠了解,如果孩子不適合念書,培養其他專長,一樣能發光發熱。書中也提到,對父母的第三個叮嚀是,要開發孩子的潛能,並適時放手。
在親子互動和教養角色上,王醫師認為其實最需要開竅的是父母。在學習的路上,父母的陪伴是孩子一生的力量。許多的父母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、學最貴的才藝,希望他們未來出類拔萃,但卻忽略自身的角色。其實父母往往是孩子最好的老師,無論在學習、在身心成長或人格培養,父母的角色都十分關鍵。
書中經常提醒父母,「如果孩子念書是被逼的,會快樂嗎?會念得久嗎?」以及「當孩子有問題或麻煩時,他會尋求你的幫忙嗎?」這些內容,都值得父母省思。
只要願意撥時間 每個爸爸都做得到 |
2008/11/16 |
【聯合晚報╱黃玉芳】 孩子一定要讀明星學校、學最貴的才藝嗎?開業醫師王健宇最近的新書「醫生的開竅教養學」,提到自己超過五年到孩子學校當「愛心爸爸」、每天講床邊故事,讓台北市家長協會常務理事常玉慧特別有感觸。因為自己的先生也是醫師,她說,王健宇的教養撇步都不難,難的是父母願意撥時間陪孩子,當孩子最好的家教。 常玉慧的先生是不孕症名醫、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長曾啟瑞。她說,醫師爸爸多半很忙,而且台灣、日本等許多醫師因為同儕壓力,只要孩子功課還不錯,90%以上都會灌輸孩子將來從事醫藥相關行業。 但是王健宇卻沒有落入這些教養背景的框架,他的孩子念公立學校,只為了想讓孩子減少壓力,有一個普通、健康的念書環境,他是按孩子的興趣安排才藝課。兒子喜歡踢足球、女兒因為看了周杰倫的電影迷上鋼琴,而非硬性規定或因為想替考試加分而上才藝班。 常玉慧說,大部分醫師都太忙了,常把教育工作交給另一半,而王健宇不僅從小尊重孩子的興趣、能力,也願意投入這麼多心力,每天讀床邊故事給孩子聽、陪孩子逛書店、看漫畫書。希望孩子不要為考試而念書,體會念書的樂趣與目的,這些教養孩子的方法都不難,「每個爸爸都做得到」。 她舉例,許多家長因為沒時間,讓電視陪孩子似乎是最省事的選擇。但讓孩子著迷於看電視,卡通怎麼都看不完。一旦孩子沈迷於電視的時間太長,會影響到孩子的專注力,也排擠用餐、做功課、睡眠的時間。而王健宇乾脆停掉第四台,陪孩子選適合的影片。從這點小事,就可以看出他對孩子的用心。 不少家長忙於工作,每天累癱了,常覺得根本沒時間陪小孩。常玉慧也認為,「生命有優先順序」,夫妻雙方一定要有一人把家庭擺在第一,其實孩子不需要太多物質的享受,只是要父母的陪伴。 父母也有責任多瞭解、觀察孩子想做什麼、喜歡什麼,而非自以為「這樣對孩子最好」,連將來的志向都替孩子規畫好 |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