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前言
常常聽到很多家長、老師抱怨現在的孩子不比從前,特別在於學習自動自發的習慣上;早上上學懶得起床,非得要父母三催四請才心不甘情不願去上學、到了學校上課也懶得聽課,只想下課趕快到操場去玩、回到家也懶得寫功課,或是勉強完成,然後就看電視、上網……。相信這些是很多父母、老師常常碰到的情形。
總是聽年紀大一點的長輩說小時候讀書是一件不容易的事,有讀書的機會一定是認真、自主,可惜這樣的好習慣在當前孩子的學習中,似乎不容易看到。有什麼方法或是策略可以幫助孩子們增加主動學習的行為,相信是大家關心的一項教育議題。
主動學習的重要性在於,當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不足時,他會試著去學習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,而非逃避問題或總是依賴別人去把問題解決。這在當前的教育中是一項重要,但常常被忽略或是培養方向錯誤的能力。
通常我們會利用獎勵的辦法來提升孩子主動學習的行為,例如考試考一百家長就會獎金給孩子、在學校表現好,老師會發獎勵卡等等方式,不過獎賞要如何拿捏得當,使孩子不至於只是為了獎勵而努力忽略本身自動學習的意願,或是淪落為大家互相競爭拿獎勵。獎勵是一種手段,真正目的是要如何讓孩子能夠「主動學習」,才是使用獎勵的真正意義。

二、認知評價理論(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Deci&Ryan,1985)指出:任何會影響個人勝任能力感及自我決定感的外在事物,也會影響他們內在動機的水準;而外在事件會對內在動機產生影響,主要在於這件事情帶給個體不同的解讀而造成。利用這個理論應用於鼓勵獎賞上有兩個重要觀念:

(一) 訊息面:對於孩子在能力的表現上給予肯定的獎勵,可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。例如當學生上課主動舉手發言,適時給予鼓勵,可以增加下次他再主動舉手的意願。因為是針對學生「主動發言」這項能力給予肯定,藉由鼓勵提升了他們的內在動機,會再加強下次學生舉手發言的意願。
(二) 控制面:若是利用獎賞來控制孩子的表現,往往適得其反,會降低孩子自主學習的意願。這樣的例子其實常常可以見到,例如期中考前三名就可以得到禮物,沒有前三名就沒有禮物,孩子往往會為了獎勵而做努力,但在過程中容易使孩子努力的方向與目標有所偏差,特別是當孩子真的沒有如願考到前三名,主動學習的意願很容易降低,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是被動地為了獎勵而學習

三、瞭解了認知評價理論對內在動機與主動學習的重要性後,我們可以利用下列幾個策略來提升孩子內在的主動學習行為:
(一)提供成功的經驗:成功的經驗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與勝任感,特別對於在學習上表現較不好的孩子特別有效;例如降低作業的難度讓學生可以順利完成,增加學生對完成作業的自信心,若學生順利完成,在要求學生寫功課,他會因為曾經完成過作業,對這項挑戰增加信心。

(二)配合表現給予獎勵:根據行為表現給予獎勵,而非規定他們的表現後再給予獎勵。學生看到地上有垃圾自主性的撿起來,然後適時給予獎勵,跟叫他們去撿垃圾後再給他們獎勵,這兩者的自主性有很大的差別。

(三)常用口頭的讚美:即時的口語讚美,往往是提高主動學習成就的一項關鍵。當前台灣的家長比較常出現的情形,往往都是在自己孩子面前稱讚別人的孩子多好多棒,對自己孩子卻較多的責罰與警告,使得台灣的小孩在待人處世上缺乏一點自信心。很多時候適時給予口頭的讚美,例如:今天早上你自己起床上學,沒有賴床,好棒!或是,你今天做了一件很棒的事,我以你為榮……等。無形中往往增加孩子主動學習的意願。

(四)讓孩子自己做決定:適時給予自主權,可以增加責任感、成就感、與對處理事情的勝任感,師長要做的就是衡量學生的能力,給予一些建議,而非一昧的反對。與其規定孩子要在幾點完成功課、幾點才能看電視、幾點去彈鋼琴......倒不如讓他們自行安排行程與課餘休閒時間,以增加他們對時間管理與應用的能力;我們只要注意孩子是否有把功課確實完成即可。

(五)設定實際的表現目標:可以讓孩子較專注在自己的表現上,且目標的設定的原則是可以超越之前的自己,並確實可以達成的。以考試為例子,設定月考成績跟自己比,達成超越自己的目標,再給予獎勵,這樣的進步與學習的滿足感往往勝過限定他們成績的獎勵方式。


四、結語
利用獎勵增加主動學習的能力的關鍵,是否針對孩子的「能力表現」來給予獎勵,而不是規定他應該要達成哪些目標,再根據他所達成的目標來給予獎勵,這樣才能提升並內化孩子的學習動機,藉此達到主動學習的意願,而不是為了達到某些目的才去學習。
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當前教育中是個重要的課題,很多人往往在畢業一離開學校後,就跟書本、跟學習說再見,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;在日新月異、講求不斷更新、終身學習的現代社會中,若沒有主動學習的認知與意願,在出社會後往往成為跟不上時代潮流的一群人,因為他們不願意再努力去學新的知識與技能,常習慣或是滿足於自己曾學過的舊思維與模式中,很容易被快速變遷的社會潮流吞沒或淘汰;在省思教育的本質為何之時,對於主動學習這項行為能力的培養,應也是大家必須再思考並努力的方向。

五、參考文獻
Deci,E.L.&Ryan,R.M.(1985).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-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. New York : Plenum Press
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,原著:Robert S. Weinberg. Daniel Gould,簡曜輝、盧俊宏等編譯(p177~p121
[文/徐偉閔 2007-12-14:17-24-36]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